國保單位簡介(7個)
位于葛源鎮楓林村,占地1000平方米,四周筑有圍墻,大門兩邊書寫了一副對聯:“堅決執行黨的進攻路線,徹底粉碎敵人五次圍攻”。大門內是一個小院子,院內栽了高大豐腴的芭蕉。舊址房舍為一字形平房,內設省委秘書處、組織部、宣傳部、婦女部和白區工作部等機構。中共閩浙贛省委是在中共贛東北省委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的鼓舞下,方志敏、邵式平、黃道等以弋陽和橫峰為中心,于1927年12月10日,領導了贛東北起義,創建了革命軍隊和農村革命根據地。根據地創立后,先后成立了弋陽、橫峰兩縣縣委和蘇維埃政府。1928年5月,敵人開始向根據地大舉進攻,方志敏等領導人率領只有一個連的紅軍隊伍,以磨盤山為依托,與敵周旋奮戰,在一年時間里,不僅多次粉碎了敵人的瘋狂“圍剿”,而且使根據地不斷擴大到信江流域各地。1929年3月和10月,在弋陽縣漆工鎮分別成立信江特委和信江蘇維埃政府。1930年7月,黨中央決定將信江特委和設在景德鎮的東北特委合并,在弋陽縣芳家墩組成贛東北特委,同年8月1日,成立贛東北特區革命委員會,紅軍獨立團也擴編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1931年2月,贛東北特區黨政軍機關遷至葛源鎮,同年9月和11月,黨中央指示成立中共贛東北省委和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隨著軍事上的不斷勝利和根據地范圍已發展擴大到閩、浙、贛三省邊區,1932年11月,經黨中央批準,將贛東北省易名為閩浙贛省,機關地址遷至楓林村。同年12月,黨中央又將皖南特區劃歸閩浙贛省委,構成了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并做出了巨大成就,曾受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表彰。
閩浙贛省委于1932年底遷至楓林村,1934年11月,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葛源失陷,省委撤離楓林村流動在橫峰的槎源塢,德興廣才山和鄣公山區,轉入領導閩浙贛邊區的游擊戰爭。歷任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有萬永誠、曾洪易、方志敏、關英。
2、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位于葛源鎮楓林村,占地880平方米,四周筑有圍墻。大門為一座高大的八字形朝門,門內有一個小院子,院內栽種了幾株棗樹,搭了一間馬棚。房舍呈工字形,正房橫擺,左右偏房豎設,建筑面積共664平方米。內設省蘇政府辦公室、財政部銀庫等機關。
閩浙贛蘇維埃政府,是在黨的領導下依靠長期的武裝斗爭逐步建立起來的。1927年12月底,方志敏、黃道等在弋陽、橫峰兩縣發動了著名的“弋橫起義”,隨后成立了區蘇維埃政府,頒布了《土地分配法》和《平債法》,1929年10月,成立了信江特區蘇維埃政府,機關由弋陽芳家墩遷駐橫峰葛源。1930年8月,遵照中央決定,閩北蘇區和贛東北蘇區合并,信江蘇維埃政府改為贛東北革命委員會。1931年11月,贛東北特區蘇維埃政府改建為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方志敏任主席。1932年11月19日,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易名為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機關駐葛源楓林村,先后直轄閩北、皖贛、皖南3個分(特)區蘇維埃政府(下轄21個縣蘇維埃政府)和15個縣蘇維埃政府。發展到閩浙皖贛四省邊區五十多縣的廣大地區。省蘇還設立了適應工作需要的各個工作部門。其間,頒布了《贛東北特區蘇維埃暫行刑律》、《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優待紅軍條例》和各項決議案。
3、閩浙贛省軍區司令部舊址
位于葛源鎮楓林村,占地700平方米。前有院子和朝門,房屋分前后兩幢,中間有一個天井,有房十二間, 內設政治部、政委室、司令員室、軍長室、傳達室、辦公室等。1932年11月,中共閩浙贛省委成立,根據武裝斗爭的需要,執行中革軍委命令,將贛東北省革命軍事委員會改為閩浙贛省軍區總指揮部,習慣上稱省軍區司令部,為省蘇維埃政府所屬直接領導軍事斗爭的機構。先后任省軍區司令員的有唐在剛、方志敏,政委有曾洪易、方志敏,政治部主任有聶洪鈞等,參謀長鄒琦、栗裕等。
4、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舊址
位于葛源鎮葛源村,革命烈士紀念館旁。占地1200平方米,原為楊氏宗祠,始建于明萬歷——泰昌年間。大門上首寫有黑色正楷校名“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大門前是一個操場,操場兩邊院墻上寫有一米見方的大字標語:“造成紅軍鐵軍骨干,爭取革命戰爭勝利”。室內有門廳、廂房及兩排對稱的六個教室。
“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前身為信江軍事政治學校。1931年由弋陽芳家墩遷往橫峰葛源鎮,校名為彭楊軍事政治學校。1933年初,改名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先后擔任過校長的有鄒琦、江楓、彭干臣;先后擔任過校政委的有方志敏、邵式平、舒翼、涂振農、劉鼎等。軍校自創辦以來,培養了大批軍事骨干人才約1500多名。在該校畢業的有饒守坤、吳克華、方震、黃立貴、洪濤等我軍高級將領。紅五分校是我黨較早創辦的軍校之一。
5、紅軍操場與司令臺舊址
紅軍操場司令臺舊址位于葛源鎮楓林村,占地10500平方米。建于1933年,瓦木結構,臺前以花崗巖砌筑墻群,正立面雕飾象征著工農革命武裝的“鐮刀鐵錘”和“五星”圖案浮雕。臺面是土石方夯筑的土臺,臺上立兩根大圓柱承檁,中施屏風板,后臺左側修一棟型小門,用以參會領導出入通行。建筑結構簡易樸實,端莊實用。為閩浙贛蘇區革命活動的重要集會場所。
紅軍操場又名紅色廣場,是紅軍操練和蘇區軍民群眾集會的地方,每逢節日和紅軍凱旋歸來時都在此召開慶祝大會、文藝演出,體育運動會也在這里舉行。1934年11月24 日,方志敏同志站在司令臺上,最后一次向群眾告別,率師北上抗日。不久,閩浙贛省黨政軍機關也撤離了楓林村。
6、閩浙贛省“四部一會”舊址
地址在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楓林村汪氏宗祠,占地450平方米。大門右上首有當年書寫的機關名稱,左面墻上有大塊宣傳標語,內容是中國工農紅軍同全中國任何武裝隊伍訂立作戰協定的三個條件全文。室內前為院子,后為各部辦公室及工作人員臥室,共十間。1985年4月25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部一會”為內務部、土地部、勞動部、工農檢查部、婦女生活改善委員會,均屬省蘇維埃政府下設機構。內務部負責管理優待紅軍家屬、辦理市政、民警、刑事偵探等工作,部長徐大妹;土地部負責管理土地的沒收和分配,土地的建設和山林水利、農業生產等工作,部長余金德;勞動部負責管理勞動力的管理和保護,勞動法的監督和實施,進行社會保險和解決失業工人工作,部長余漢朝;工農檢查部負責監督國家機關或企業對政策法令和執行,對官僚主義、消極怠工的檢查,對貪污腐化現象的揭露,接受工農群眾的控告等,部長周成龍;婦女生活改善委員會負責動員婦女參加勞動生產和學習政治、文化,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等,主任楊樹蘭。
“四部一會”于1932年底遷址楓林村,1934年10月葛源失陷時轉移到德興,1935年夏全部撤銷。
1985年4月25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16日日經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閩浙贛省總工會舊址
閩浙贛省總工會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港邊鄉港邊村下港邊自然村。該舊址原為徐氏宗祠,清代,磚瓦結構,大門上方建磚石雨石罩,首書有“擴大民族革命戰爭”八個一米見方的朱紅大字,大門前廳眉首書有“學習列寧精神”六個朱紅大字。室內有一個大天井,分前后兩廳,橫梁、橫枋和斜撐均雕刻圖案,有鳳、獅、花、鳥等,雕工精湛、形態逼真。
閩浙贛省總工會前身為贛東北省總工會。1931年2月,贛東北特委總工會由弋陽芳家遷駐葛源溪畈村。1934年11月省總工會隨閩浙贛省委機關撤離葛源并遷駐橫峰縣港邊鄉徐氏宗祠里辦公達十余天。閩浙贛省總工會的任務:領導并團結廣大的工人群眾為本身實際生活的改善,向資本家和一切剝削階級作堅決的斗爭,實行監督生產,保證蘇維埃的經濟走向社會主義的前途。動員廣大工人群眾,領導蘇區內的革命群眾,努力參加革命戰爭。同時,負責對工人的文化教育,設立工人學校,有計劃動員工人參加蘇維埃,供給蘇維埃及紅軍的干部,以提高保障無產階級的領導。
2010年3月23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7月30日經橫峰縣委宣傳部批準公布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9年10月16日日經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省保單位簡介(30個)
1、中共贛東北省委舊址
贛東北省委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葛源村新馬路農機廠隔壁,占地600多平方米,是一座土木結構的兩層樓房,前門已毀,后廳尚存,設有省委宣傳部、婦女部、秘書處和省委領導人臥室,樓上設組織部,墻上有多處當年書寫的標語和漫畫,樓梯下還有防空洞遺跡。
中共贛東北省委,于1931年9月5日成立。這個月的1日至5日,在葛源召開了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了中共贛東北省委常委,正式建立了贛東北省委,省委機關設在這幢房子里,省委領導人分工是:省委書記萬永誠,省委常委、省蘇維埃主席方志敏,組織部長聶洪鈞,宣傳部部長涂振農,軍委主席邵式平,肅反委員會主席詹錦坤,婦女部長饒玉鸞,少共省委書記關英。省委機關于1932年底遷往葛源鎮楓林村。
1985年4月25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中共贛東北省委黨校舊址
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葛源村后弄王氏宗祠,占地1000平方米,大門內是一塊約500平方米的院子,四周有二米以上的院墻,房屋是一幢六榀十間的平房。
中共贛東北省黨校,它前身是“忠發學?!保ㄒ灾泄差I導人向忠發命名),1931年9月,中共贛東北省委成立后,改為現名。黨校的教育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同時也學習算術、國語等課程。校長有涂振農、滕國榮等。
中共贛東北省委黨校于1932年底遷往楓林村,后改為共產主義學校。
2010年3月23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閩浙贛省少年先鋒總隊和兒童局舊址
閩浙贛省少年先鋒總隊和兒童局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葛源村后弄倉屋里,占地150平方米,房屋里一字八間平房,前有一個三角形小院,后可通南市街,1985年4月27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閩浙贛省少年先鋒總隊、兒童局于1931年11月在葛源成立,時稱贛東北省少年先鋒總隊,其任務是領導全省少年先鋒隊、兒童團工作,開展適合兒童特點的學軍事,學政治、學文化活動、組織少年兒童參加打土豪、站崗放哨,慰勞紅軍等實際斗爭和工作。少年先鋒總隊隊長邵長河,兒童局局長姜子常。
贛東北省少年先鋒總隊、兒童局,于1932年底遷往楓林村,并易名為閩浙贛省少年先鋒總隊、兒童局。
1985年4月25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閩浙贛省工農醫院舊址
閩浙贛省工農醫院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葛源村文昌宮,占地500平方米,房屋門前是廣場,右與萬年臺相鄰,圓形大門,門內有大天井,房屋左中右三幢共14間,內設門診部、藥庫、手術室、病房。
工農醫院于1930年成立,是一個為蘇區群眾治病的地方醫院,同時擔任培訓各縣工農醫院醫務人員的任務,在衛生運動中負責接種牛痘、防疫注射等工作。院長何秀夫,副院長張善煌。
閩浙贛省工農醫院,于1931年10月設在這里,1934年10月葛源失陷后,轉移到德興縣螺螄塢。
1985年4月25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紅十軍總醫院橫峰分院舊址
紅十軍總醫院橫峰分院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密坑村,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為一幢瓦木結構的民宅,門前有一條鵝卵石鋪筑的小道臺階而至。進朝門是一塊大禾基,舊址為一棟六榀轉廂平房,室內有一個廳,10余間廂房,廳內存放有當年留下的一塊匾,飾著四個金色大字:“單醫有方”。
1931年10月,隨著根據地的擴展和紅軍隊伍的壯大,方志敏在贛東北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弋陽九區祝家村成立了紅十軍總醫院,任命鄒思孟為院長,邵伯平為政委。次年,為加強野戰部隊和地方的醫療衛生事業,紅軍總醫院分別在弋陽、橫峰、德興和貴溪建立5個分院。紅軍醫院除了為紅軍戰士看病外,還經常為駐地農民送醫送藥。
2010年3月23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6、閩浙贛省銀行舊址
地址在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葛源村裴家弄,占地600平方米,青磚瓦房,室內有1個天井,前后8個房間。
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原為贛東北特區銀行,1931年10月改為贛東北省蘇維埃銀行,1932年底閩浙贛省建立后又改為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其任務是調節金融管理,組織貨幣流通,發放貸款債券,開辦各種儲蓄,支援工農業生產和革命戰爭。行長有張其德、邵忠、經理歐陽奐。
省蘇維埃銀行,于1931年10月遷到這里,1934年10月葛源失陷后,轉移到德興縣廣財山。
1985年4月25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7、閩浙贛省消費合作總社舊址
閩浙贛省消費合作總社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葛源村后弄,占地300平方米,房前有一塊鵝卵石鋪的禾基,室內四間一廳,廳后有一個小天井,后門朝后弄,當年這時曾經設立兒童樂園,廳堂上搭了一個臨時戲臺。1985年4月25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早在1930年,方志敏就親自主持召開財經委員會,提出建立消費合作社,次年各縣普遍建立,于1932年在葛源成立總社,經常派出采辦人員打通赤色貿易路線,深入白區采購食鹽、藥品、布匹等各種蘇區緊缺物資,為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支援蘇區人民生產、生活作出了很大成績。省消費合作總社主任寧春生。
閩浙贛省消費合作總社,于1932年設在這里,至1934年10月葛源失陷時撤離。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8、閩浙贛省財政部舊址
閩浙贛省財政部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楓林村北面山堪腳底,占地400平方米,房前有一座低矮的朝門,朝門兩邊筑了圍墻,墻內有一個小院,院后是一排土墻瓦房,大小6個房間。1985年4月27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閩浙贛省財政部,是省蘇維埃政府所屬直接領導財政工作的辦事機構,負責管理財政預算,征集資財、流通金融、并管理紅軍部隊和政府機關給養等工作。財政部機關在原葛源村新馬路葉家,1932年底遷至于此,至1934年10月撤離。
1985年4月25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9、閩浙贛省郵政管理局舊址
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葛源村,座南朝北,民國初年建筑,建筑面積300M2。1930年8月,贛東北紅軍占領了較多的縣城,接收了較多的郵政設施和通訊器材,為此于同年10月,在樂平設立江西東北赤色郵務總局,辦理函件、包件、通信、報刊發行等業務,并發行了江西東北赤色郵票,不久赤色郵務總局遷至葛源,后因敵人進攻又停頓一段時間,于1931年下半年恢復,同時發展了20個縣的赤色郵局。1933年初,江西東北赤色郵務總局改名為閩浙贛省郵政管理局。1934年10月紅軍北上抗日以后,國民黨軍占領蘇區而停辦。
1985年4月25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0、黃道故居
黃道故居(又為橫峰縣第一個黨支部機關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姚家鄉姚家村,總占地面積2580平方米,建筑面積407平方米。
黃道,原名端章,是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早期的革命活動家,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和紅十軍、新四軍的主要創始人之一。1926年秋,黃道根據黨的指示,回家鄉領導建立了橫峰第一個中共支部和農民協會,當時支部機關就設在黃道祖居內。在第二次國內革命革命戰爭期間,黃道也曾居住生活在這里。此地是中共橫峰縣黨支部機關舊址又為黃道故居。
1983年8月,民政部批準黃道為“革命烈士”, 1985年4月25日橫峰縣政府公布橫峰縣第一個黨支部機關舊址(黃道故居)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3月17日年被上饒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我省第四批21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1、弋橫起義總指揮部舊址
弋橫起義總指揮部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姚家鄉樓底蘭家村,占地1000余平方米。房屋是一幢八榀長方形的土墻屋,四周環境優美,小山起伏,田疇交錯,一片蔥籠。
1927年底,方志敏在橫峰縣樓底蘭家一帶組織農民革命團,并于同年12月10日領導農民革命團打響了弋橫武裝起義的第一槍,起義的總指揮部就設在這里。隨后弋橫兩地的農民革命團,根據起義總指揮部的通知,都舉行了起義,從而開辟了由弋橫而信江,由信江而贛東北,由贛東北而閩浙皖贛的革命根據地。弋橫武裝起義總指揮部,于1927年11月設在這里,起義勝利后撤銷。
該舊址于1985年4月25日,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3月17日,上饒市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2、紅軍烈士紀念亭
閩浙贛省紅軍烈士紀念亭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楓林村來龍山,占地5000平方米,這是一座園丘形小山,山頂上修建了一座六角形紀念亭,亭內豎了6面碑石,正面刻著為革命捐軀的烈士名單,紀念亭四周古木參天,環境幽雅清靜。1985年4月25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烈士紀念亭是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為紀念在革命斗爭中犧牲的烈士而建,建于1933年初,當年省直各機關單位,學校經常到此憑吊,方志敏在早晨也常到這里散步、做操,烈士紀念亭于1934年10月被敵所毀,解放后找到失落的石碑后重建。
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3、閩浙贛省裁判部舊址
地址在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楓林村西頭,占地450平方米,為一幢四榀一字形平房,門前有一禾基,左側設一座朝門,室內四室一廳,墻面剝落,房屋破舊。
閩浙贛省裁判部是省最高司法機關,隸屬中央領導,省蘇維埃政府代管。它的前身為贛東北特區法院,1931年11月贛東北蘇維埃政府成立時,易名為裁判部、是對政治犯和刑事犯事進行裁決和審判、處置的機關。裁判部機關于1932年底由葛源村遷至于此,至1934年10月撤離。
2010年3月23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4、閩浙贛省政治保衛分局舊址
閩浙贛省政治保衛分局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楓林村,占地800平方米,房屋為一座高大的四合院式建筑,俗稱花屋,現存大門和兩幢房屋。其它建筑均被毀天兵火。
閩浙贛省政治保衛分局,初稱懲治反革命委員會,于1929年10月成立,主席黃道。1931年9月改稱肅反委員會,先后任主席的是詹錦坤、汪金祥。1933年初,改為閩浙贛政治保衛分局,分局長滕國榮、方志亭。機構住址1931年2月前駐弋陽芳家墩,而后遷往葛源鎮石大門,1932年底遷往楓林村。
閩浙贛省政治保衛分局,于1934年10月敵人攻戰葛源時轉移,1935年春撤銷。
2010年3月23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5、閩浙贛省畫室舊址
地址在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楓林村中心,占地600平方米,門前有一塊方形禾基,房屋八榀14間,頂部嵌了條木假樓,橫梁雕了花草圖案,窗榀為梅花形通透雕刻,現存遺物虎足香幾1張。
畫室隸屬省委宣傳部領導,是培養美工人員和創作畫稿的機構,成立于1932年。出版了油印畫報、畫冊,繪制了墻頭畫,書寫了美術體墻頭標語,印制了大量的宣傳畫,有的帶往白區散發,他們還替蘇區報刊畫連環畫、插畫和專題畫刊。畫室自成立時設在這里,1934年10月撤離。
2010年3月23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6閩浙贛省貯糧合作社舊址
閩浙贛省貯糧合作社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葛源村南市街,座南朝北,占地250平方米,前廳為2個店面的營業部,后廳為糧食倉庫和工作人員臥室。
閩浙贛省貯糧合作社于1933年初建立,其任務是防備饑荒接濟遭受兵禍或自然災害的群眾,向紅軍部隊捐助糧食,加強糧食管理,免受奸商盤剝。主任洪修椿、張洪生等。
閩浙贛省貯糧合作社,于1933年初設在這里,至1934年10月葛源失陷時撤離。
1985年4月27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7、閩浙贛省反帝大同盟 互濟會舊址
閩浙贛省反帝大同盟互濟會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楓林村,建筑面積200平方米。為一幢一字形四榀瓦木結構的平房。門前是一條小弄,后面有當年修筑的防空洞,周邊都是干打壁土墻結構的村民住房。舊址土夯外墻,室內是壁板組擱的臥室,正屋有一個大廳和兩側廂房,后部是廚房及柴火間,硬山式建筑,灰色布瓦蓋頂。
反帝擁蘇總同盟于1930年成立,其任務是建立最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聯合無產階級,反對帝國主義,擁護蘇聯。主席繆敏?;倳?931年成立,其任務是團結赤、白區群眾,籌款支援革命戰爭,優撫烈士家屬,救濟遭受戰禍或自然災害群眾的群眾。主任李普興。
閩浙贛省反帝擁蘇總同盟、互濟總會于1931年2月設在葛源鎮葛源村后弄,1932年12月遷至楓林村,至1934年10月葛源失陷時撤離。
1985年4月27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8、閩浙贛省投誠士兵管理處舊址
閩浙贛省投誠士兵管理處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葛源村瞿家,占地400平方米,房屋為磚瓦結構,內有天井,前后八間,大門朝后弄口,小六對新馬路。
投誠士兵管理處成立于1931年春,其任務是接待投誠過來的白軍官兵。省委、省軍區派人組織他們學習黨的政策,提高階級覺悟,幫助他們了解蘇區,動員他們加入革命隊伍。擔任投誠士兵管理處處長的有黃端喜等。
閩浙贛省投誠士兵管理處自成立起至1934年10月葛源失陷時解散,中途曾一度遷到葛源鎮邱家村。
2010年3月23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閩浙贛省列寧師范舊址
閩浙贛省列寧師范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黃溪村新屋里,占地180平方米,房屋為六榀轉廂,坐東朝西,門口有一口水塘。
列寧師范學校于1931年創辦,初為紅色教員養成學校。其任務主要是培養縣、區教育行政干部和小學師資。學生來源多數是由區、鄉保送或群眾團體選派有一定文化知識的青年入學,學期一年半,分為師范班、干部班、學生班。學員最多時有三百多人。先后任校長的有胡德蘭、歐陽紅、楊仰震等。
列寧師范創辦時設在葛源排樓,因敵機轟炸遷往弋陽港洞源,隨之又遷回葛源的密坑程家,最后遷到葛源黃溪村新屋里,1934年10月葛源失陷時解散。
2010年3月23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7月30日經橫峰縣委宣傳部批準公布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閩浙贛省少共省委舊址
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楓林村,座西北朝東南,民國初年建筑,建筑面積360M2,上下各三間左右連廂房,構成四水歸堂同天井木結構封閉式住戶。上廳穿斗式,下廳采用柁梁承托上部穿斗梁架,泥夯墻懸山頂,褐色陶瓦木板壁隔間,天井檐口小梁承托,無挑斗枋和斜撐構件,結構從簡,是贛東北一帶中等家庭住宅。
閩浙贛省少共省委前身為少共贛東北省委。1930年9月,中共贛東北特委擴大會議,決定贛東北蘇區的共產黨、共青團和工會組織合并,成立贛東北行動委員會,決定取消地方武裝,集中赤衛隊、少先隊100個連編入紅十軍,推行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路線。12月14日,行委撤銷,恢復贛東北黨、團、工會組織,方志敏任少共贛東北特委書記。1931年10月10日,贛東北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葛源召開,成立了少共贛東北省委,關英任書記,會議通過了《關于兒童團工作的決議》和《關于文化工作的決議案》。1932年底少共贛東北省委遷址楓林村,更名為閩浙贛省少共省委。
1985年4月25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1、閩浙贛省無線電隊舊址
閩浙贛省無線電隊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沙坂村白果樹底,清末年建,占地300平方米為一幢干打壘瓦木結構的民房。前方石一口方形池塘,門前有一塊禾基,麻條石門框,石砌走廊臺階,室內建前后兩廳,中間有天井,天井兩側設小閣樓,兩側共有廂房10余間。硬山式建筑,分前后雙重人字披,灰色布瓦蓋頂,外墻有當年書寫的標語。 閩浙贛省無線電隊成立于1932年秋,是紅十軍第二次進軍閩北時,打浦城縣繳獲了一架無線電機后,組建了無線電隊,設備有發報機、沖電機、電瓶等。1934年又添置一臺無線電機,遂將無線電隊分為兩個隊,共有100多人,其中除了機務人員外,還設置了一個警衛排和兩個運輸排,負責站崗警戒和搬運無線電機等工作。先后擔任政委的有李伯君、李鑒英,隊長有李鑒英、韓進杰、賴佑民。
閩浙贛省無線電隊成立時設在這里,1934年10月葛源失陷時轉移到德興縣廣財山。
2010年3月23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7月30日經橫峰縣委宣傳部批準公布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2、盧森堡訓練團舊址
盧森堡婦女訓練團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沙畈村鄧氏宗祠。清代建筑,磚瓦結構,占地700平方米。門前有正方形禾基,麻條石大門框,墻頂飾磚石雨陽罩。門額石匾為“鄧氏宗祠”。室內有門廳和左右兩個天井,天井中間是一條走廊,通上堂大廳,大廳內四根青石柱子落地,兩邊的房間共十二間,拱頂飾有龍、鳳及花卉圖案,外墻正側兩面均有當年的標語。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閩浙贛蘇區在斗爭中非常重視發動占人口半數的婦女參加工作,教育、動員婦女投入革命斗爭。1930年后,為了加強對婦女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都設立婦女部,各級蘇維埃政府成立了婦女解放委員會。這些組織在教育、動員婦女參加各種革命活動,學習政治、文化,動員親人參加紅軍,維護婦女的權益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培養婦女領導骨干,閩浙贛省委除通過黨校吸收培養婦女干部外,還建立了盧森堡訓練團(以德國共產黨創造人盧森堡命名),專門培訓各縣選送的優秀青年婦女,加強了婦女工作的力量。1931年開辦,歷經4年,每期4個月,學習政治、文化、衛生常識等課目。盧森堡訓練團自創辦時設在這里,先后任訓練團團長的有葉火嬌、洪菊嬌,政委楊樹蘭等,至1934年10月停辦。
2010年3月23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7月30日經橫峰縣委宣傳部批準公布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3、閩浙贛省少年模范團舊址
閩浙贛省少年模范團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黃溪村,占地面積1401平方米,清末建筑,瓦木結構,為一大戶人家住宅。四周筑圍墻,門前有朝門。青麻石門框,院內共有三幢房屋,正屋橫擺,兩側偏房縱列。室內設有三個天井,正屋中部設大天井,偏房與正屋銜接區各設小天井。整個建筑共兩個廳,廂房30余間。
1932年12月至1934年10月,為了打破國民黨反動派第四、第五次圍剿,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發布了《堅決執行中央政府戰爭緊急動員命令》,號召全省工農群眾,工農紅軍加緊戰爭準備,動員所有16歲至23歲的青年群眾積極加入少年模范團,成為紅軍的預備軍,并成營團建制地加入紅軍。少年團是由少年連,少年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平時參加生產勞動,分散在鄉村中,他們的軍事技術,政治素質和文化水平不高,通過蘇維埃政府有組織的集中訓練,更能顯示出青年群眾在各種動員中的先鋒作用。
2010年3月23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7月30日經橫峰縣委宣傳部批準公布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4、贛東北省革命軍事委員會舊址
贛東北省革命軍事委員會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葛源村后弄吳家祠堂,座南朝北偏西約5度,占地312.7平方米,建于清末民初。土木石結構,抬梁式木作構架,封火山墻,硬山頂,陰陽瓦屋面。門前有一塊小禾基,室內分前后廳,中間一個天井,共12間。
贛東北省革命軍事委員會于1931年11月成立,為省蘇維埃政府所屬的直接領導軍事斗爭的機構,軍委主席由省委常委邵式平擔任,所屬主力部隊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軍長周建屏、軍政委聶洪鈞。
贛東北省革命軍事委員會于1932年底遷往葛源鎮楓林村。1985年4月25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5、閩浙贛省勞動小學教員訓練班舊址
閩浙贛省勞小教員訓練班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密坑村,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舊址為老紅軍汪壽云、汪壽財兄弟住房,正立面外墻及內墻上,留有當年書寫的紅軍標語多條。1932年5月,為建立比較完備的初級和高級的列寧小學與師范學校,使蘇區大部分兒童進入學校,受到革命教育,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開辦了勞動小學教員訓練班,每年三期,每期一個月,勞小教員訓練班于1934年11月葛源失陷時撤銷。
2010年3月23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6、萬年臺
地址在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葛源中心小學操場西北角,原為一座戲臺,臺高2米、臺寬7米、臺深13米,雕梁畫棟,臺前廣場可容數千人。
1927 年12月12日,在弋橫起義總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葛源起義領導人程伯謙率領葛源地區32個農民革命團三千余人舉行暴動,暴動勝利后在此召開慶功大會,方志敏同志到會作了激動人心的講話。1931年贛東北特委黨政機關遷駐葛源后,方志敏等領導人經常在這里召開紀念會、祝捷會,每逢節日文藝團體又在這里演出節目,萬年臺已成為贛東北省會所在地軍民群眾集會的地方。直至1934年10月敵人攻占葛源止。
1985年4月25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7、列寧公園
地址在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葛溪河畔,占地11162.3平方米。園內有六角亭、荷花池、游泳池、棗林等景點。四周筑了圍墻。
列寧公園建于1931年春,是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葛源人民群眾休息娛樂的場所。當年身為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的方志敏親自籌建了這座公園,并命名為“列寧公園”。它是我黨歷史上最早建造的人民公園。
列寧公園自建成后,直到1934年10月葛源失陷逐漸荒廢,現已得到修復。
1985年4月25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8、贛東北省少共省委舊址
贛東北省少共省委舊址位于在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葛源村萬年臺舊址對面,清末年建,占地400平方米現為葛源鎮黨校駐地。正面有堵圓頂土筑高墻,門前式一塊鵝卵石臺地。青麻石門框,禮堂型制建筑,內立六根木柱承梁,硬山式抬梁穿斗結構,灰色布瓦蓋頂。
少共贛東北省第一次代表大會于1931年10月15日在葛源召開,選舉產生少共贛東北省委,后改為共青團贛東北省委。團省委機關自成立時設在這里,1932年底遷往葛源鎮楓林村。1985年4月27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7月30日經橫峰縣委宣傳部批準公布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9、紅十軍總醫院霞坊分院舊址
紅十軍總醫院霞坊分院舊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龍門畈鄉錢家村李家自然村。
1931年10月,隨著根據地的擴展和紅軍隊伍的壯大,方志敏在贛東北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弋陽九區祝家村成立了紅十軍總醫院,任命鄒思孟為院長,邵伯平為政委。次年,為加強野戰部隊和地方的醫療衛生事業,紅軍總醫院分別在弋陽,橫峰,德興,貴溪建立了5個分院,其中橫峰又在葛源、青板、霞坊設立分院。紅軍醫院除了為紅軍戰士看病治傷外,還經常為駐地農民送醫送藥。
2010年3月23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7月30日經橫峰縣委宣傳部批準公布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30、閩浙贛省石印所舊址
地址在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上坑源林場黃粟坑,占地600平方米。石印所設在隔壁相鄰的三幢民房內,門前均為鵝卵石鋪筑的空基,青條麻石走廊、臺階,三棟房屋共有六各大廳。井欄式壁板組閣臥室12間,正房后部為過道柴火間。
閩浙贛省石印所原為信江蘇維埃石印機關,于1930年5月建立,閩浙贛省辦維埃政府成立后改為省石印所,住址先后在樟塢、上坑源鐵籠關虎山。1933年4月遷到黃栗坑和祝家垅兩地,其中祝家垅石印所有石印板20多塊,印刷工人20多人,印刷《工農報》和紅票。省石印所于1934年10月停辦,印刷用具就地埋藏,現已發掘出土兩塊石印板,葛源烈士紀念館收藏。
2010年3月23日經橫峰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7月30日經橫峰縣委宣傳部批準公布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