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證機構刪減不必要證明材料116項;全國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矛盾糾紛達1720萬件;截至目前,我國涉外律師達1.2萬余人,涉外律師事務所在3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180家分支機構,為“走出去”的企業和公民提供專業法律服務……
2023年,司法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踐行法治為民宗旨,圍繞人民群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新需求,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出臺一系列公共法律服務舉措取得積極成效,努力提升公共法律服務供給能力和質量,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法治獲得感。
多措并舉 減證便民
2023年5月,司法部遴選295家公證機構與駐外使領館共同開展海外遠程視頻公證,極大破解了申請人不便回國又急需辦理公證的難題,滿足了當事人便利化、個性化公證法律服務需求。這種方式在全國各地公證行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據統計,2023年,公證機構共辦理海外遠程視頻公證業務560余件。
公證服務事關民生福祉,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司法部聚焦人民群眾在辦理公證過程中的難題,推出證明材料清單管理等一批公證服務便民惠民措施。
為進一步有效降低人民群眾辦證負擔,司法部全面梳理地方出臺的公證證明材料清單,能減盡減;對公證機構能夠通過主動核查或者通過政務信息共享方式獲取的證明材料,不再讓當事人提供;對事實清楚、法律關系簡單的公證事項中涉及的一些輔助性證明材料,不再要求當事人提供原件。2023年6月,司法部向社會公布規范33類81項公證事項證明材料清單,刪減不必要證明材料116項,有效解決人民群眾“證明負擔”問題,受到社會和群眾廣泛贊許。
司法部指導各地對低收入群體、殘疾人、農民工、老年人、青少年、單親困難母親等特殊群體和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及其他優撫對象,按規定減免公證費用,推動公證服務公平共享。2023年以來,全國公證機構為老年人辦理免費遺囑公證2.1萬余件,辦理公益法律服務43萬余件,為服務“三農”辦理減免收費公證2.9萬余件。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務管理局負責人告訴記者,2023年,司法部聚焦群眾辦證中的“難繁慢”問題,綜合運用規范證明材料清單、海外遠程視頻、公證認證聯辦等服務手段,不斷提升公證服務能力和水平,大大減輕群眾辦證負擔。下一步,將在證明材料“精減”的基礎上,提升服務的“快捷性”“高效性”,進一步深化海外遠程視頻公證工作,推動公證機構縮短辦證時限、拓展服務領域、優化服務手段,持續提升人民群眾滿意度、獲得感。
筑牢和諧穩定防線
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亂。
調解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第一道防線”。近年來,司法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充分發揮調解在化解矛盾糾紛當中的基礎性作用,著力加強人民調解隊伍建設和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截至目前,全國共有人民調解委員會近70萬個,人民調解員近320萬人,其中專職人民調解員41萬余人,調解員結構進一步優化,調解工作成效不斷提升。同時,司法部還積極支持商會等開展人民調解工作,目前已經建立各類企業人民調解委員會1.1萬多個、商會人民調解組織3100多個。
為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新需求,司法部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研究制定關于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糾紛“一站式”調解工作的相關制度,切實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合法權益;會同全國工商聯推進商會調解培育培優工作。
2023年2月,司法部印發《關于充分發揮調解職能作用 切實做好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的通知》。全國各地按照部署要求,結合本地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專項活動,組織動員廣大調解組織和調解員,扎實做好矛盾糾紛源頭預防、排查預警、調解化解工作。
抓前端、治未病,深入推進訴源治理,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2023年9月27日,司法部會同最高人民法院聯合印發《關于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基礎性作用 推進訴源治理的意見》,對夯實人民調解“第一道防線”、加強訴調對接工作、強化工作保障等提出明確要求。10月8日,司法部會同最高人民法院聯合召開全國調解工作會議,總結交流近年來調解工作取得的成效經驗,表彰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和模范人民調解員,研究部署推進新時代新征程調解工作的任務措施。
據記者了解,2023年,全國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矛盾糾紛1720萬件(含人民法院委派委托調解成功728萬件),將大量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
“調解是中國特色的化解矛盾、消除紛爭、促進和諧的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具有扎根基層、貼近群眾、熟悉社情民意等優勢。”司法部人民參與和促進法治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司法部高度重視人民調解工作,切實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要求各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強化調解在化解基層矛盾糾紛中的主渠道、主力軍作用,組織動員廣大人民調解組織、人民調解員扎實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圍繞婚姻家庭、鄰里、交通、醫療等常見多發的矛盾糾紛,堅持抓早抓小,應調盡調,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
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廣大律師要踐行法治為民宗旨,做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維護者。”2023年6月30日,司法部黨組召開以“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律師”為主題的律師工作座談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努力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律師”重要指示精神,切實加強律師行業黨的建設,加快建設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律師隊伍,并對廣大律師提出“五點希望”,號召廣大律師做“兩擁護”從業基本要求的踐行者,做熱愛國家、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奮斗者,做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維護者,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推動者,做行業清風正氣的守護者。
在落實“五點希望”過程中,廣大律師懷揣為民情懷、擔當意識與奉獻精神,一方面深入田間地頭、城鄉社區廣泛開展普法、調處糾紛工作,通過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公益服務等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一方面走進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擔任法律顧問,提供專業優質的法律服務。截至目前,全國律師為87.6萬多家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擔任法律顧問,年均辦理各類法律事務近1300萬件,為促進依法行政、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法治中國建設、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出了重要貢獻。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對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建設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等作出戰略部署,對律師工作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加快解決有些地方沒有律師和欠發達地區律師資源不足問題,司法部建立健全律師行業東中西部對口幫扶機制,促進律師行業區域協調發展,滿足西部地區人民群眾對法律服務的需求。
2022年,司法部組織動員律師事務所在西藏等6省區46個“無律師縣”設立了分所。一年多來,在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下,46家分所運行總體情況良好,派駐律師積極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擔任村(居)法律顧問、參與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值班等,有效填補了當地律師服務空白,受到當地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歡迎。目前,西部12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律師隊伍發展到15.3萬多人。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司法部會同有關部門完善政策保障措施,支持中國律師“走出去”,為“一帶一路”提供高質量法律服務。截至目前,我國律師事務所在3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80家分支機構,涉外律師已達1.2萬多人。
近年來,廣大律師發揮專業優勢,積極為社會提供高質量法律服務。在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群眾的過程中,涌現許多先進典型和優秀人物。2023年7月27日,司法部召開律師行業黨建工作先進典型表彰會。律師行業97個先進基層黨組織和100名優秀共產黨員、60名優秀黨務工作者受到表彰。
司法部律師工作局負責人表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既給律師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更為律師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司法行政機關將全面加強律師行業黨的建設,強化律師隊伍政治引領,充分發揮律師隊伍職能優勢,主動服務中心大局工作,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法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