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橫峰縣以鄉村振興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城鄉統籌、三產融合、工農并舉”,大力開展“秀美鄉村、幸福家園”創建活動,著力打造“經濟結構優化、民生發展優先、生態環境優美”的“三優”幸福新橫峰。橫峰縣自然資源局立足部門實際,始終以服務秀美鄉村建設為引領,規劃先行,以農民建房、土地整治、生態環境治理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積極踐行和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
一、服務鄉村振興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堅持把“秀美鄉村、幸福家園”創建工作與高起點謀劃相結合
1.強化規劃引領作用。聘請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院專業團隊,按照“全域規劃、城鄉一體”理念,高品質編制了《橫峰縣秀美鄉村建設全域規劃》,將村莊、產業、土地、旅游、環境、公共設施配套“六規合一”。將農村環境基礎設施納入建設規劃之中,提升農村生活質量。
2.嚴格耕地保護,壓實保護責任。按照市下達我縣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層層分解下達并簽訂責任狀,嚴格年度考核,壓實耕地保護責任。2022年自然資源部帶位置批復我縣“三區三線”成果,耕地保護目標16.75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14.49萬畝,占國土面積比例14.77%。積極做好全縣耕地保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改工作。
3.強化土地要素保障,統籌布局集鎮建設。結合秀美鄉村建設,積極推進空心房拆除、危房改造、移民搬遷工作,引導邊遠山區的農戶向中心村、城鎮集聚。為鄉鎮預留發展空間,優先保障農民建房用地指標,全力保障脫貧攻堅用地需求。安排不低于10%建設用地規模、預留不低于5%建設用地指標,共計100畝,用于保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促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二)堅持把“秀美鄉村、幸福家園”創建工作高標準建設相結合
4.大力推進土地整治項目建設,拓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根據中央、省、市相關文件精神,明確提出支持在連片特困地區和國家重點扶貧地區的縣(市、區)推進土地整治、增加耕地作為補充耕地指標向省域內經濟發達地區有償調劑,允許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在省域范圍內使用調劑。橫峰縣積極響應政策,在實施土地整治項目的同時結合宅基地管理工作中退出的宅基地、空閑地一并納入整治范圍內,產生指標進行交易,產生效益反哺用于耕地保護、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2017年以來,橫峰縣實施土地整治項目250個,建設規模17047.39畝,投入資金13776.58萬元,2017年以來,橫峰縣共實施增減掛鉤項目31個,建設規模4180.61畝,投入資金5530.54萬元,對貧困地區改善生產條件和農村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
橫峰縣2017年以來在跨設區市交易中,交易占補平衡指標、增減掛指標3000余畝,交易金額約4億元;2020年省廳統籌省內交易占補平衡指標、增減掛指標533.05畝,交易金額約7925萬元;有力保障了縣域發展占補需要,同時將交易產生資金用于鞏固提升。
(三)堅持把“秀美鄉村、幸福家園”創建工作與強力度推進相結合
5.抓綜合整治,規范農民建房,嚴守生態紅線。通過對全縣農民建房有效控制,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在國務院辦公廳開展的第三次督查工作中,橫峰獲評“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的地方”。一是嚴格審批程序。2015以來,我縣在農民建房審批管理上逐步完善,并按農民建房規劃審批程序進行申報和審批。農民建房規劃許可審批從無到有,由不完善到基本規范,建房審批率逐步得到提高。對農村住房建設的審批進行了針對性地控制,村莊規劃編制完成后嚴格按照村莊規劃要求進行審查并報農民建房審批會審核批準。二是統一建房風格和標準。為改變長期以來農村建房風格五花八門,雜亂無章的狀態,使建房風格達到基本一致,我縣編制了《橫峰縣秀美鄉村民居圖集》,圖集中建筑設計風格色彩統一,建房面積及規模按《上饒市農村居民建房管理條例》規定標準進行控制,平面布局科學合理、實用性強。該圖集免費發至各規劃分局進行推廣,供農民建房參考和使用。為確保農民建房按規定的風格建設,大部分鄉鎮均采用了村民自愿簽訂建房協議的保障措施。三是強化批后監管。在農民建房批后管理工作上,主要是執行“五到場,一公示”制度,從最初建房選址到最后竣工驗收,要求相關規劃工作人員到場,做好現場踏勘和建中巡查;對每棟已經審批發證的建房要求制作建房公示監督牌立于施工現場進行公示,便于社會監督和巡查。然后是深入開展巡查執法。為有效管控好農村違法違規建房,建立了一套“縣、鄉、村”三級巡查機制,將責任進行層層落實的管控機制,對違法違規建房管控不力或參與違法違規建房的干部進行黨政紀律處分。
6.強化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1)加快綠色礦山建設。按照《江西省綠色礦山管理辦法》,狠抓綠色礦山問題整改和督導,扎實推進新設礦權的在采礦山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建立綠色礦山動態監管和退出機制,加大第三方評估機構管理力度,加強部門聯合監管,動態管理綠色礦山名錄。截至目前,已有5家礦山編制了《綠色礦山建設方案》,其中橫峰縣蓮荷鄉孫家茅建筑用石料礦等3家礦山已完成自評估并通過縣級五部門聯審。(2)加快啟動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指導龍門畈鄉科學編制鄉鎮國土空間規劃、村莊規劃和試點實施方案,逐步開展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生態保護修復,著力打造試點樣板。(3)加快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一是組織開展全縣歷史遺留礦山核查工作。核查圖斑共計125個,總面積5119.30畝,共核定歷史遺留礦山(10類)圖斑97個,面積3557.21畝,已恢復治理圖斑共33個,對剩余64處歷史遺留礦山損毀土地認定結果已進行公告,結果無異議;根據歷史遺留礦山核查情況,已完成縣級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實施方案修編。二是礦山企業生態修復基金管理工作。我縣共有持證礦山共計20個,正常生產礦山4個,正在基礎建設礦山2個,停產礦山14個。結合大排查大整治工作,與財政局、生態環境局聯合發文,要求銀行把礦山企業保證金轉存至生態基金賬戶,三家責任主體已滅失的礦山企業保證金上繳國庫,共計1萬元整。按照《江西省礦山生態修復基金管理辦法》,責令礦山企業每個季度按時上報基金的計提和使用情況,對不按時完成的企業要求及時整改,做到專賬管理,專款專用。三是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我縣共有廢棄礦山79個總破壞面積4599.5畝,已通過工程治理、土地整治、轉建設用地、自然復綠等方式累計修復35個,共2516畝(含部分修復),仍需修復面積2083.5畝。(4)持續推進礦山環境大排查大整治工作。依據第三方編制的“一礦一方案”,對大排查大整治發現問題整改情況加大監督檢查,督促持證礦山“邊開采、邊治理”,做到發現一個問題,核銷一個問題,實現動態清零。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局將積極踐行和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著力解決農村“人、地、錢”三大要素,盤活存量土地資源,提升土地效益,將土地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落實農村“一戶一宅”政策,嚴禁違法違規買賣宅基地。不斷完善鄉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用足用活上級政策,優先安排農業農村發展用地,切實保障農業農村發展用地需求,打造秀美鄉村升級版。
1.大力實施全域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全方位保護生態環境。橫峰縣作為全省率先推進“秀美鄉村、幸福家園”創建活動的示范縣,秀美鄉村及全域旅游已經成為江西省的一張閃亮名片。因此,為了鞏固橫峰縣“村村皆秀美、處處如花園”的秀美鄉村建設成果,盡快改善橫峰縣自然資源環境現狀,對全縣范圍內39個廢棄礦山進行生態恢復治理,實現對已破壞土地等自然資源的再次利用,經于江西省地產開發集團友好協商,簽訂了《共同推進橫峰縣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合作框架協議》。通過政府主導、政策扶持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以黨中央、國務院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保護修復的部署要求為契機,利用橫峰縣的秀美鄉村建設成果,將橫峰縣打造為全省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的示范縣和生態文明示范區。
2.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打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引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指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理念,對鄉村生態農業建設空間進行全域規劃、全域設計、全域整治,對田水林路村進行全要素綜合整治,建成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中集聚、空間形態集約高效的美麗國土新格局,相比于傳統的土地整治,范圍規模更大、手段更綜合、效果更全面,包含了區域范圍內高標準農田進行連片提質建設、對存量建設用地進行集中盤活掛鉤、對新農村和產業融合發展用地進行集約精準保障、對鄉村人居環境進行統一治理修復等,是整合土地資源、提升農地質量、美化人居環境的一項綜合性工程。
3.推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盤活集體經濟。在國土空間規劃的引領下,進行全域規劃、整體設計、綜合治理、多措并舉,統籌農用地、低效建設用地和生態修復,對閑置、利用低效用地以及宅基地改革退出的宅基地等,可由所在村集體統一收回,并登記造冊、發證,確定規劃用途,促進耕地保護和土地集約節約利用,解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提供用地空間。根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用途定為工業、商業等經營性用途。依法登記后可以出讓、出租等方式交由單位或者個人使用,簽訂書面合同。同時提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出租等,應當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可為村集體、村民直接增加財產性的收入。通過以上良性循環,可有效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補齊鄉村基本公共服務短板。
橫峰縣自然資源局
2023年8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