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規劃目的
葛源村在2017年被列入第一批江西省傳統村落名錄。為了延續歷史文脈,保護葛源物質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利用-發展”的思路指引下,科學、合理、適度地發揮傳統村落及其文化遺產在未來經濟、文化、旅游發展中的作用,在保護的基礎上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特制定《橫峰縣葛源鎮葛源村保護發展規劃(2024-2035年)》(以下簡稱本規劃),作為葛源村保護與管理的依據。
二、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為2024-2035年。其中:近期2024-2030年;遠期2031-2035年。
三、規劃范圍
(1)村域范圍:為葛源村行政區劃界線,國土面積為1513.43公頃,村域內包含14個自然村。
(2)傳統村落范圍:位于葛源鎮區,本次規劃范圍以葛源村落傳統建筑群為中心,并將周邊歷史環境要素納入,西至葛源行政村與清湖行政村行政區劃分界線,東至村落東面的道路,北至村落北面的葛溪河,南至村落南面的村道與水塘,規劃范圍面積75.52公頃。
四、保護內容
保護內容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村域環境、建筑遺存、歷史環境要素三大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紅色文化、傳統手工藝、民俗活動、故事傳說、俗歌民謠、民間諺語六大類。
保護內容一覽表
|
序號 |
保護內容分類 |
具體保護對象 |
||
|
1 |
物質文化遺產 |
村域環境 |
山體 |
村域南部山體 |
|
2 |
農田、林地 |
村域所轄基本農田、果園地、林地等 |
||
|
3 |
山水格局 |
山體形態、水塘岸線、山水關系 |
||
|
4 |
建筑遺存 |
文保單位 |
25處文保單位,包括1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舊址;1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萬年臺,贛東北省少共省委舊址,列寧公園舊址,贛東北革命軍事委員會舊址,少共贛東北省委舊址,中共贛東北省委黨校舊址,閩浙贛省少年先鋒總隊、兒童局舊址,閩浙贛省工農醫院舊址,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舊址,閩浙贛省消費合作總社舊址,閩浙贛省郵政管理局舊址,閩浙贛省貯糧合作社舊址,閩浙贛省白軍招待所舊址;1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
|
5 |
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 |
5處,為王克文民居、周富興民居、駱家門坊、楓林橋、錢板橋 |
||
|
6 |
傳統風貌建筑 |
66處傳統風貌建筑(其中規劃擬推薦16處歷史建筑) |
||
|
7 |
歷史環境要素 |
傳統街巷 |
村落內15條傳統街巷,包括舒溪街、后弄街和店前街等 |
|
|
8 |
古塘 |
2處,為義門塘、塢塘 |
||
|
9 |
古井 |
5處古井 |
||
|
10 |
古樹 |
13棵古樹 |
||
|
11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紅色文化 |
包括紅色故事、革命斗爭精神等 |
|
|
12 |
傳統手工藝 |
包括橫峰葛粉制作技藝、橫峰興安酥制作技藝、葛源豆腐、葛源油子粿等傳統制作技藝,其中橫峰葛粉制作技藝、橫峰興安酥制作技藝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
|
13 |
民俗活動 |
包括燈彩、串堂等傳統文化活動及立春接春、清明祭祖等傳統節慶活動 |
||
|
14 |
故事傳說 |
包括名人故事、地名故事等 |
||
|
15 |
俗歌民謠 |
反映居民生活狀態的俗歌民謠 |
||
|
16 |
民間諺語 |
以農事、氣象為主,指導生產的民間諺語 |
||
五、保護范圍區劃
銜接落實《橫峰縣葛源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2023-2035年)》劃定的保護區劃范圍。保護區劃由核心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組成,對葛源村傳統村落進行分區分級保護。
1.核心保護范圍
銜接落實《橫峰縣葛源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2023-2035年)》,葛源村核心保護范圍分東、西兩片,面積共10.99公頃。西片主要包括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舊址、葛源革命烈士紀念館、閩浙贛省紅色旅館舊址、邱金輝故居等文保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東片東、北至列寧公園,西至舒溪街北端,南至中共贛東北省委舊址南側。
2.建設控制地帶
銜接落實《橫峰縣葛源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2023-2035年)》,在核心保護范圍之外劃定建設控制地帶,東至葛溪河、東至蘇源河、西至考坑河、南至城鎮開發邊界及內部巷路等自然邊界,面積28.52公頃。
六、建筑高度控制規劃
對于現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建議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應嚴格控制原有高度。對其進行的整治只限于立面或局部的修補加固活動,在建筑高度上應該維持原高。規劃范圍內建筑的高度控制,以該區域內現有建筑的一般高度為基準,分為兩級控制:控高二層區域,控高三層區域。
控高二層區域:位于核心保護范圍,建筑檐口高度為8米,屋脊高度不超過10米。
控高三層區域:位于建設控制地帶,建筑檐口高度為10米,屋脊高度不超過12米。
七、功能與定位
(1)發展定位:以綠色生態為基礎,以紅色文化、古鎮文化為特色的省級傳統村落示范村。
(2)發展口號:“紅色省會、秀美葛源”。
八、控制線銜接
1.落實歷史文化保護線
葛源村文物保護單位主要位于葛源村落范圍內,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落實歷史文化保護線總面積2.49公頃,村域內經認定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范圍納入“國土一張圖”管理。
2.銜接城鎮開發邊界范圍
落實《橫峰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劃定的城鎮開發邊界56.34公頃。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建設活動應以葛源鎮區詳細規劃作為依據,確保建設活動有序進行。應推動城鎮開發邊界內節約集約用地,促進城鎮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有序開展更新與改造工作。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增量空間使用要避免“寅吃卯糧”,為未來發展預留合理空間,確保規劃的可持續性。
3.銜接村莊建設邊界范圍
葛源村落規劃范圍大部分位于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內,其余村組均位于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外。根據《橫峰縣葛源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橫峰縣葛源鎮葛源村“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2021-2035年)》,葛源村村莊建設邊界面積為52.15公頃。
為保障建設項目實施,其他村組新增建設用地應盡量安排在村莊建設邊界范圍內,具體用地安排以《橫峰縣葛源鎮葛源村“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2021-2035年)》為依據。如確實存在建設項目需使用村莊建設用地預留機動指標的,在用地報批前,由鄉鎮人民政府制定指標使用方案,明確用途、規模、位置、管控要求等內容,由橫峰縣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出具審核意見,將所涉及的村莊建設用地規模從預留指標臺賬中扣除,報橫峰縣人民政府審批。
4.銜接河湖管理范圍
葛源村域涉及河湖劃界管理范圍7.11公頃,位于村域北部,主要為籮壩河的河湖劃界管理范圍。河湖管理范圍內的建設應符合《江西省河道管理條例》等文件要求。
九、人口與土地利用規劃
1.人口規模預測
葛源村2035年戶籍人口為7540人,常住人口約4500人。
2.用地布局規劃
銜接《橫峰縣葛源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規劃建設用地主要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商業服務業用地、交通運輸用地、公用設施用地、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和特殊用地,總面積為58.84公頃,占比77.91%,相較現狀新增2.34公頃。規劃居住用地46.74公頃,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3.97公頃,商業用地0.08公頃,交通運輸用地4.01公頃,公用設施用地0.42公頃,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2.70公頃,特殊用地0.92公頃。
非建設用地為16.68公頃,占比22.09%,包括耕地、園地、農業設施建設用地、陸地水域和其他土地。其中耕地9.41公頃,園地1.04公頃,農業設施建設用地1.63公頃,陸地水域4.41公頃,其他土地0.19公頃。
村落規劃用地一覽表
|
一級類 |
二級類 |
面積調整情況(公頃) |
規劃用地占比(%) |
||
|
現狀 |
規劃 |
規劃-現狀 |
|||
|
01耕地 |
10.64 |
9.41 |
-1.23 |
12.46 |
|
|
02園地 |
1.03 |
1.04 |
0.01 |
1.38 |
|
|
03林地 |
0.82 |
0 |
-0.82 |
0 |
|
|
04草地 |
0.11 |
0 |
-0.11 |
0 |
|
|
06農業設施建設用地 |
0601農村道路 |
1.19 |
1.35 |
0.16 |
1.79 |
|
0602設施農用地 |
0.28 |
0.28 |
0 |
0.37 |
|
|
小計 |
1.47 |
1.63 |
0.16 |
2.16 |
|
|
07居住用地 |
0701城鎮住宅用地 |
45.31 |
45.87 |
0.56 |
60.74 |
|
0703農村宅基地 |
0.74 |
0.87 |
0.13 |
1.15 |
|
|
小計 |
46.05 |
46.74 |
0.69 |
61.89 |
|
|
08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 |
0801機關團體用地 |
0.13 |
0.13 |
0 |
0.17 |
|
0804教育用地 |
3.73 |
3.69 |
-0.04 |
4.89 |
|
|
0806醫療衛生用地 |
0.15 |
0.15 |
0 |
0.20 |
|
|
小計 |
4.01 |
3.97 |
-0.04 |
5.26 |
|
|
09商業服務業用地 |
0901商業用地 |
0.08 |
0.08 |
0 |
0.11 |
|
12交通運輸用地 |
1202公路用地 |
1.80 |
0.33 |
-1.47 |
0.44 |
|
1207城鎮村道路用地 |
1.46 |
2.98 |
1.52 |
3.95 |
|
|
1208交通場站用地 |
0.70 |
0.70 |
0 |
0.93 |
|
|
小計 |
3.96 |
4.01 |
0.05 |
5.31 |
|
|
13公用設施 |
1303供電用地 |
0.42 |
0.42 |
0 |
0.56 |
|
14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 |
1401公園綠地 |
1.10 |
2.60 |
1.50 |
3.44 |
|
1403廣場用地 |
0.10 |
0.10 |
0 |
0.13 |
|
|
小計 |
1.20 |
2.70 |
1.50 |
3.58 |
|
|
15特殊用地 |
1504文物古跡用地 |
0.78 |
0.92 |
0.14 |
1.22 |
|
17陸地水域 |
4.72 |
4.41 |
-0.31 |
5.84 |
|
|
23其他土地 |
0.23 |
0.19 |
-0.04 |
0.25 |
|
|
總計 |
75.52 |
75.52 |
0 |
100.00 |
|
十、產業發展規劃
1.產業發展思路與策略
堅持“一三產聯動,特色化經營”的戰略,深挖農、文、旅融合的潛力,積極融入橫峰縣紅色旅游發展格局,支持休閑農業、創意農業、互聯網農業等新業態發展,大力推動鄉村休閑農業及鄉村文化旅游業聯動發展。同時注重葛產品深度開發,打造明星產品,如葛粉蒸肉、石耳等,結合旅游文創產品研發,打通葛產品上下游產業鏈。
2.產業發展空間布局
以農業產業為依托,以三產融合為抓手,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構建“一心、一帶、三基地、七區”的產業格局。
一心:以葛源歷史文化古鎮為核心的綜合服中心;
一帶:以南北向葛溪河為軸的鄉村振興示范帶;
三基地:以油茶加工為主的油茶加工基地、以稻米加工的稻米加工基地和蔬果加工的農產品加工基地;
八區:水稻種植區、楊梅種植區、油茶種植區、中藥材種植區、生態涵養區、楊梅種植區、紅色旅游休閑區、林下種植區。
十一、展示利用與旅游發展規劃
1.旅游發展目標定位
葛源的旅游發展以面向江西省、走向全國為目標,以中老年、考察團體、干部教育、親子、研學團體等為主要人群,以鄉村旅游目的地人群的旅游需求分析為導向,定位葛源旅游發展的目標,積極融入橫峰縣全域旅游體系,與周邊旅游資源聯動,發展體驗經濟,使葛源成為“贛東北一處集愛國教育、農旅休閑、民俗體驗于一體的紅色旅游目的地”。
2.旅游發展策略
加強區域聯動、市場互補。一方面,葛源村在橫峰縣“三核、六線、九片”的旅游空間格局中位于——青板、葛源以紅色研學、生態農旅為主題的紅色歲月風景線上,應依托紅色資源、生態景觀共同打造“紅色旅游+”研學、教育、戶外拓展、農旅休閑、民俗體驗為一體的旅游目的地,延長紅色IP價值鏈。另一方面,依托葛源村獨有的地理區位,應延展區域旅游的范圍,依托周邊區域發達的骨干交通網絡(S514省道、X674縣道)與周邊弋陽、德興的旅游資源聯動發展,旅游品牌塑造與項目選擇上強調“紅色省會”特色,錯位互補。打造片區域紅色旅游品牌,贛東北一處精品旅游節點。
打破傳統紅色景區開發套路,構建“紅色旅游+”的復合型、創新性產品。
充分利用葛源紅色資源與周邊良好的生態環境、獨特的地形地勢、豐富的藥材種植等資源整合開發,豐富旅游產品,構建“紅色旅游+”的復合型、創新性產品,擴大紅色旅游經濟圈,延伸紅色旅游產業鏈。
干部教育:從以往流于參觀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延伸發展精神教育、旅游教育和旅游培訓等項目,構建豐富多元的紅色旅游互動體驗項目。
紅色研學:利用葛源豐富的紅色資源開展紅色研學活動,協同開發紅色軍旅文化與戶外拓展研學項目,打造多種紅色軍旅主題的戶外拓展和軍事競技體驗項目,填補紅色研學戶外空間上的項目空白,吸引教育機構和企業團體。
農旅休閑:構建農旅休閑和紅色旅游的多種創新業態組合,建立集農莊、民宿、農業景觀、生活體驗、農產品展銷于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民俗體驗:打破紅色旅游只開發紅色相關旅游資源的固化模式,挖掘當地特色民俗文化和非遺文化,開發民俗產品和非遺體驗項目。
3.游覽景點
景點設置一覽表
|
序號 |
景點名稱 |
涉及范圍 |
活動內容 |
|
1 |
葛源烈士紀念館 |
葛源烈士革命館圍墻范圍 |
是江西省重點保護紀念館,為上饒市三大紅色旅游景區之一,是紅色教育研學的重要基地。 |
|
2 |
列寧公園 |
整個列寧公園 |
是中共黨史上第一個人民公園,作為居民與游客的休閑場所。 |
|
3 |
健身活動場地 |
5個 |
村民日常健身活動的場所,也可作為游客活動場所。 |
|
4 |
文化廣場 |
4個 |
滿足文化展示、節慶禮儀、鄉風文明、文體娛樂等各項功能的文化廣場。 |
|
5 |
展演空間 |
3個 |
融入進公共空間或綠化空間,打造新的充滿生產生活記憶、展示傳統生產方式的載體與場所。 |
|
6 |
小游園 |
1個 |
結合周邊公共場地,定期維護,形成一處景觀節點,供游客和居民休憩娛樂。 |
4.游覽線路
游線一:游客服務中心→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舊址→葛源烈士紀念館→邱金輝故居→閩浙贛省紅色旅館舊址→主題民宿→閩浙贛省投誠士兵管理處舊址→程氏宗祠→閩浙贛省郵政管理局舊址→31號民居→特色餐飲→閩浙贛省少年先鋒總隊和兒童局舊址→閩浙贛省列寧師范附屬小學舊址→特色餐飲→文化廣場→閩浙贛省消費合作總社舊址→展演空間→特色餐飲→吳氏宗祠→宣傳展示空間→文化活動展演空間→列寧公園→主題民宿→健身活動場地→閩浙贛省消費合作社舊址→興安酥工藝展示館→王克文民居→閩浙贛省銀行舊址→特色餐飲→主題民宿→閩浙贛省工農商店舊址→葛粉工藝體驗館→游客服務中心。
游線二:游客服務中心→小游園→特色餐飲→紅十軍軍樂團舊址→中共贛東北省委舊址→特色餐飲→劉氏宗祠→特色餐飲→健身活動場地→中共贛東北省委黨校舊址→文化活動中心→萬年臺舊址→閩浙贛省工農醫院舊址→列寧公園舊址→文化活動展演空間→主題民宿→健身活動場地→特色餐飲→主題民宿→健身活動場地→葛粉工藝體驗館→游客服務中心。
5.旅游配套設施
(1)旅游綜合服務:規劃于停車場北面利用現狀民宅進行功能置換,新增一處游客服務中心,內容包括游客服務、餐飲、住宿和旅游事務管理。與北面停車場結合,為游客提供咨詢、餐飲、購物、停車等綜合性的服務,作為葛源主要的旅游服務設施,為兩條古村旅游游線的起點。
(2)旅游食宿:重點加強對民宿、餐飲業規范化管理,加強監管和指導,保證安全、舒適、衛生。有條件的打造集住宿、餐飲、紅色文化體驗、非遺體驗、傳統生活體驗、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設施。在空間上依托南市街、舒溪街以及店前街設置。
(3)旅游購物:主要位于南市街、舒溪街。葛源的旅游產品以特色美食、革命文化為主題。將葛源的建筑營建文化、宗族文化、傳統文化等融合到旅游紀念品設計中,包裝打造成特色的旅游產品,既可以為這些土特產品的保護與發展謀求生長空間,同時,又為游客提供別致的旅游產品,增加旅游的特色。
(4)標識系統:確定旅游標識符號、圖形、用語和旅游網站、講解圖形符號等葛源旅游標識和解說系統內容,重點加強古街、革命舊址、旅游服務中心、宗祠、古民居等重要區域與節點的標識和解說體系建設,統一區域旅游標識圖形符號,規范旅游解說內容。完善區域旅游路標指示標識及景點介紹。形成特色鮮明、形式新穎、內容規范、形象統一、布局合理的旅游標識和解說系統。
十二、道路交通規劃
1.村域道路交通規劃
村域道路分為外部道路、村道和村莊內部道路三級。
(1)外部道路:包括省道、縣道和鄉道,省道主要為東西走向的S514;縣道包括現狀X050、X816及規劃新增的青新線、龍葛路;鄉道主要為東西走向的Y018,規劃對Y018鎮區至王家堂段進行拓寬改造,道路寬度6.0米。
(2)村道:主要是連接各自然村的道路,道路寬度4.0-6.0米。
(3)村莊內部道路:主要為各自然村的內部道路,道路寬度為2.0-4.0米。
2.村落道路交通規劃
村落道路分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巷道四級。
(1)主干道:為現狀洪城大道,道路紅線寬度為10-15米。
(2)次干道:主要包括沿河路、排樓路、西園路、安寧路等,道路紅線寬度為6-7米。規劃新增一條東西向的次干道,將現狀排樓路西端延伸至安寧路,提高道路連通性,道路紅線寬度為7米,長度為326米。
(3)支路:為村莊內部道路,道路紅線寬度為4米。
(4)巷道:包括傳統街巷和一般巷道,寬度為2-3米。規劃保持現狀傳統街巷的原有空間尺度和界面,并盡量打通村落南部區域巷道,方便居民出入。
3.交通設施規劃
規劃保留村落范圍內現狀2處社會停車場及各自然村組現狀停車場。
十三、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規劃依據《橫峰縣葛源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的社區生活圈建設要求,完善葛源村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同時,村落可與鎮區內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實現共建共享。
(1)行政管理設施:規劃保留現狀村委會,完善就業之家、警衛室、兒童之家等功能。在保證基本職能的基礎上,增設水電費代付等金融服務辦理,并增設旅游配套服務和志愿者積分銀行,提升整體服務水平,增強村民積極性;為村民提供優質的就業咨詢、指導、培訓等相關服務。
(2)教育設施:保留現狀葛源中學、方志敏希望小學、葛源中心幼兒園和香花幼兒園。
(3)文體設施:規劃保留村落現狀文化活動中心,在葛源村落新建文化活動設施2處,分別為葛粉工藝體驗館、興安酥工藝展示館;對村委會內部的村史館進行提升改造,豐富村落歷史與文化展示形式;在新村組新建1處文化活動中心,解決村域南部文體設施缺失問題。保留葛源村落現狀廣場3處,保留劉村組、周家山、邱家組廣場各1處。利用葛源村落內部空閑地建設9處活動廣場(含2處文化廣場);另在葛源村落外新建活動廣場13處,分別位于王家埂、王家堂、劉村、敬老院旁、長板地、東倉、狐貍山、邱家、南源、石考坑、汪塢、新村、駱家及上蘇源。
(4)醫療衛生設施:規劃保留現狀葛源中心衛生院;村落設有衛生室,可以滿足基本醫療服務需求。
(5)養老服務設施:保留現狀敬老院,位于葛源村北部。
(6)公園:保留列寧公園,于葛源革命烈士紀念館南側新增1處小游園。
(7)商業服務設施:規劃保留村落西北部的商業街,滿足村民日常生活用品購買需求,同時在村落內建設多處精品民宿。
十四、基礎設施規劃
(1)給水工程:村落用水接葛源鎮區范圍內自來水廠,滿足村民生活和消防用水,預測最高日用水量約為452.4噸。
(2)排水工程:規劃采用雨污完全分流的排水體制。雨水排入自然水體;預測污水量為361.92噸/日,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后排至葛源鎮區西側的葛源污水處理廠,遠離集中居住片區分散分布的農房及因地形地勢難以接入污水管網的農房,可采用單戶或聯戶建設三格化糞池,進行糞污無害化處理。
(3)電力工程:村落由35KV葛源變電站供電,由10kV架空電力線接入村落,經由變壓器變壓后接入居民用戶。規劃在村落范圍內設置7臺變壓器。
(4)通信工程:電信線路采用光纜傳輸和交接箱的方式,交接箱根據建筑物和用戶要求設置,線路和交接箱的位置與走向應不得影響景觀。
(5)環衛工程:預測生活垃圾量約為4.52噸/日,生活垃圾收集采用袋裝化分類統一收集,規劃在村落新設6座垃圾收集點,每座垃圾收集點服務半徑不超過200米,村內生活垃圾收集至橫峰縣綜合壓縮式垃圾轉運站壓縮處理后,再送至弋陽縣生活垃圾焚燒中心處理。規劃新建3座公廁,將村委會內公廁對外開放,并對原有公廁進行改造提升。
(5)防災減災
①消防規劃:建立村一級的義務消防隊,完善消防設施的配置,落實日常消防培訓,實行村內防火管理責任制。內部主要道路按120米間距配套設置室外消火栓,室外消火栓保護半徑不超過150米。對傳統建筑與重點消防建筑進行安裝室內防火報警器、消防水缸、滅火器,完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建議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的防火設施。規劃將洪城大道、沿河路、排樓路、西園路等作為消防通道,消防車道寬度不小于4米,轉彎半徑不小于9米。
②防震抗震規劃:村落內民用建筑按《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6)6度標準設防,生命線與主要工程系統的關鍵生產用房及大型公共建筑按7度設防。村落內部結合廣場、綠地、停車場等用地設置5處緊急避難疏散場地,緊急避難疏散場地應保證全天候開放,且不得堆放雜物或改作他用。
③防洪規劃:防洪標準為10-20年一遇,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達10年一遇。
④防腐防蛀規劃:加強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建議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的安全排查,避免雨水滲漏和侵蝕,保持古建筑排水系統暢通,改善古建筑的通風防潮條件,使木構件長期保持干燥。對易受潮腐朽或遭蟲蛀的舊木構件,采用涂刷法用防腐防蟲藥劑進行處理;對擬更換部位的新木構件建議采用高濃度藥液浸泡再進行安裝。
十五、規劃實施保障
1.健全工作機制
(1)加強領導,建立保護機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基本要求》等法律法規,盡快設置合理的專門機構,專人負責監督和管理規劃實施情況。推進保護修繕的全過程管理,優化對各類保護對象實施保護、修繕、改造、遷移的審批管理,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探索活化利用底線管理模式,分類型、分地域建立項目準入正負面清單,定期評估,動態調整。加強對既有建筑改建、拆除管理。
(2)推動多方參與,籌措保護資金。《關于建立信貸支持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聯動機制的通知》(贛建村〔2024〕2號)作出建立信貸支持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聯動機制的決定,可有效破解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資金難題,橫峰縣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應依據本規劃和相關年度計劃,梳理項目清單和需求,明確項目建設規模、時序、投資估算金額和融資需求等內容,填寫項目申請表,經橫峰縣人民政府同意后,報送上饒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同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安排落實傳統村落保護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簡化審批手續,制定優惠政策,穩定市場預期,支持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鄉賢參與保護資金的籌措,鼓勵市場主體持續投入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
(3)強化獎勵激勵,制定和落實補償政策。鼓勵地方政府推進獎補政策,通過以獎代補、資金補助等方式支持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保護工作和村民實際利益相結合,對保護范圍內的住戶在經濟上做出一定補償,在自來水安裝等方面予以適當優惠。對居民修繕傳統建筑的行為應予以補貼。
(4)加強監督檢查。建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評估機制,定期評估保護傳承工作情況、保護對象的保護狀況。健全監督檢查機制,嚴格依法行政,加強執法檢查,及時發現并制止各類違法破壞行為。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及時開展抽查檢查。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舉報涉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違法違規行為。
2.完善保障措施
(1)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深刻認識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意義,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保護傳承工作的各方面各環節,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2)積極爭取政策支持,推進保護工作落實。葛源應積極爭取省、市縣里政策,盡快開展對紅十軍軍樂團舊址、邱金輝故居等文保單位的修繕工作,同時加強對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建議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的日常維護工作,推進村內保護工作落實。
(3)提高保護規劃的實施性。依法執行保護規劃,不得擅自修改;確需修改的,保護規劃的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向原審批機關提出專題報告,經同意后,方可編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保護規劃,應當按照原審批程序報送審批。
(4)大力宣傳教育,提高村民的保護意識。宣傳葛源的悠久歷史、珍貴的文化價值和保護傳統村落的重大意義,激發廣大村民的自豪感和愛村熱情,依靠他們自覺地保護村落環境、傳統古民居及民俗文化。
(5)將古建筑保護納入“村規民約”。有利于形成村民在古建筑保護工作中自我規范的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