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來,江蘇省司法廳在建成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基礎上,通過明確“縣級以上(含縣級)平臺提升專業能力、縣級以下平臺融入基層治理”的建設思路,在全省大力實施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改革創新項目,著力構建錯位發展、功能互補、一體聯動的實體平臺服務矩陣,著力打造了更高水平、更高能級現代公共法律服務平臺。
江蘇在13個設區市、95個縣市區、1259個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全覆蓋,2.08萬個村(社區)配備法律顧問的基礎上,2022年11月,制定出臺《江蘇省公共法律服務條例》,研制發布涉及平臺建設、公證、法律援助、人民調解等業務領域省級地方標準20余項,實現全省平臺建設標準化統一。目前已基本建成以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多方參與、供給有效、運行規范、均等普惠、可持續為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實踐中,常州市建成面積達7000平方米,包含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公證等10大類的市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并配套建成市智慧法務中心。記者在常州市武進區奔牛鎮東橋村采訪了解到,常州市司法局將現有村居法律援助工作站進行融合建設,打造了村居公共法律服務室,并通過開通遠程視頻公證、法律援助代收代辦等方式,方便群眾找法用法。
據了解,江蘇在全國開創了園區公共法律服務新模式,目前已在全省176個省級以上園區實現公共法律服務全覆蓋。其中,一些地方為進一步提升法治化營商環境,還創新模式加強與政務服務整合。
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健全完善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江蘇省司法廳專門要求以實體平臺為主干,推動市、縣兩級司法行政對外服務平臺、載體全面向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整體進駐,大力提升智慧法務指揮協調和應用能力,同步拓展立法民意征集、涉企法律服務等新內容。
今年8月初,江蘇省司法廳按照省委政法委對矛盾糾紛化解“一站式”平臺建設的工作部署,明確要求全省司法行政系統更好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發揮矛盾糾紛化解“主力軍”作用,并要求堅持實戰實用、因地制宜,加快公共法律服務平臺整合,加強“數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設運用,健全內外銜接流轉工作程序,強化各類解紛方式的主體銜接、制度銜接、程序銜接、效力銜接,推動提供更高水平的“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務。
近年來,群眾對法律服務的體驗感和滿足感越來越強。據了解,江蘇省司法廳通過不斷加強和完善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的頂層設計和制度供給,明確重點將市級平臺建設成集資源統籌、指揮調度、產品研發、高端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區域公共法律服務樞紐;縣級平臺全面提升專業能力,普遍實現與社會治理、訴訟服務、信訪以及其他公共法律服務的融合對接;鄉鎮(街道)平臺打造成面向群眾就近提供服務的一線窗口的清晰規劃和明確定位,形成全省統籌發展的“一盤棋”格局。
實踐過程中,各地形成一批特色經驗和做法,如南京、蘇州、無錫等地發揮法律服務人才聚集優勢,加大金融貿易、商事仲裁、商事調解等高端法律服務供給,揚州、鹽城、宿遷等地圍繞新業態、新群體的新需求,加大公共法律服務產品研發,連云港等地突出非訴訟服務特色,加大行政爭議化解、行政調解等服務。
記者了解到,2023年以來,江蘇400余個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首批推廣部署遠程公證系統,提供辦理17類公證事項。通過將村(居)法律顧問作為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舉措,今年截至8月底,全省村(居)法律顧問提供現場服務22.82萬人次,累計舉辦法治講座3.6萬場。全省各地還有效引導21萬余名“法律明白人”等法律服務資源融入網格化治理,做強“微治理”“精服務”。
江蘇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張曉偉介紹,江蘇司法行政系統將著力推動公共法律服務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更加智能精準、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不斷增強群眾的法治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回應人民群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新需求、新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