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將“庭院經濟”這一看似普通的農村生產模式推向了新的高度。這份關乎國計民生的文件,明確提出要鼓勵發展庭院經濟,使其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這一政策導向,不僅是對農村經濟發展方向的精準把握,更是對億萬農民增收希望的殷切回應。長期以來,農村庭院在農民生活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它既是農產品晾曬、儲存的場所,也是農閑時節休閑娛樂的場所。而如今,隨著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庭院經濟”正逐漸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小小的庭院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鄉村振興的“微型引擎”。
二、意義
增加農民收入:庭院經濟通過充分利用農村閑置空間,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等產業,直接增加農民的收入來源。
助力鄉村振興:庭院經濟的發展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通過發展“公司+農戶”等模式,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美化鄉村環境:發展庭院經濟不僅能夠提升經濟效益,還能美化鄉村環境,增添綠色和文化風味。
促進就業創業:庭院經濟提供了就近就業和創業的機會,特別是對于無法外出務工的群體,提供了新的就業渠道。
三、工作重點
1.以富民產業為抓手發展庭院經濟。緊扣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要求,一是大力發展以葛根、馬家柚、油茶、水稻制種、蔬菜、茶葉等富民產業的庭院經濟,2023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8.6萬畝以上、總產穩定在1.53億斤左右,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3.6萬畝以上,馬家柚種植面積2.75萬畝,新增葛根種植1000畝、新增高產油茶種植15000畝;二是加大對農事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的培育,力爭在2023年建成1家規模適度服務全程農業、規范配套設施完善的農事綜合服務中心,不斷提高全縣農村產業綜合服務水平。充分利用脫貧戶監測戶和一般農戶的庭院、空閑場地等,在綜合考慮農戶意愿、勞動能力和產業技術水平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鄉村小種植和小養殖庭院經濟,合理劃分農戶院內區域,形成小果園、小菜園、小田園、小茶園等的種養殖模式,使農村“小”庭院發揮“大”作用。
2.以傳統產業為特色發展庭院經濟。各鄉鎮要充分挖掘本區域內的傳統特色產業,如龍門畈鄉錢家村、岑陽鎮蔡塢村的葡萄;港邊鄉善塘村的紅薯;蓮荷鄉上畈村的蔬菜;岑陽鎮朝堂村的馬家柚;新篁辦事處的民宿;葛源鎮的葛根、油茶;青板鄉的媽媽菜園等,對已經初具規模的庭院經濟,可以在其中優先打造一批庭院經濟示范戶提質增量形成規模,推動形成“一村一品、示范引領、群眾參與、輻射帶動”的整村推進、規模發展的鄉村庭院經濟發展格局。
3.以新型經營主體為重點發展庭院經濟。積極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創業致富帶頭人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通過整村領辦、合作經營等方式,帶動農戶利用現有庭院開展代收代儲、產品代銷、原料加工、農資配送等生產經營性服務,并通過有效措施和政策支持,培育一批致力于發展庭院經濟的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和指導有條件的農戶利用自有庭院設立電商銷售點、直播帶貨點、快遞代辦點等,開辦小超市、小餐飲、小工坊、來料加工等生產經營性產業,為廣大村民發展庭院經濟和就地就業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就業渠道,增加農戶經營收入和工資收入。
綜上所述,鄉村庭院經濟的重大潛力在于能通過促進小口徑的產業融合,幫助鄉村實現產業振興,尤其對于脫貧地區農民實現收入增長、創造致富新途徑有重要幫助。發展庭院經濟,要破除傳統的小農經濟觀念,以市場化為導向,立足于符合當地特色的發展基點,通過立體的產業融合逐步擴大經營規模,促進地方形成特色產業,在美化鄉村環境的同時,帶動農民致富。在未來,庭院經濟在鄉村的發展必將有更廣闊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