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峰:“稻種”變“金種”,種下致富新希望
又到了雜交水稻制種耕種時節。走進岑陽鎮蔡塢村洋里組水稻制種產業基地,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農戶們一手抱秧,一手插秧,分秧苗、插秧的動作流暢,一塊塊空蕩蕩的水田被披上了“綠腰帶”。放眼望去,一塊塊綠油油的制種田,如同一幅幅優美的畫卷,承載鄉村振興的美好希望。
規劃布局 打造種業大縣
橫峰地處贛東北的東南部,是一個典型的丘陵山區農業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土壤肥沃,具備良好的水稻制種稟賦和條件。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興一方產業。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橫峰縣便開啟了水稻制種工作,具有良種繁育基礎。江西興安種業有限公司已連續十年在橫峰縣開展制種產業培育工作,形成了初步發展規模和態勢,積累了大面積產業發展的技術和群眾基礎。
近年來,橫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水稻制種產業的發展。縣委書記潘琍,縣委副書記、縣長陳元,縣委副書記袁飛等縣四套領導班子經常深入掛點鄉鎮,挽起褲腿,走入田間,現場指導水稻制種工作,親自協調解決水稻制種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
作為全省首批4個良種繁育基地縣之一,橫峰縣積極落實中央穩控糧食生產的政策,制定了《發展水稻制種產業發展實施意見》,對連片30畝以上的水稻制種基地予以每畝200元現金補助和價值100元的農資等方面專門支持。規劃發展水稻制種面積3.05萬畝,其中雜交水稻制種2.25萬畝、年產種子900萬斤,常規水稻制種0.8萬畝、年產種子500萬斤,形成了完備的水稻制種體系,為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戶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振興鄉村 “稻種”變“金種”
“縣里重視制種,不僅請農業農村局專家來指導技術,還給我們補貼政策,讓我們看到了收益、看到了希望。”姚家鄉蘭子村蘭玉忠高興地說道,“現在大家制種的積極性很高,我們蘭子樓底就有16戶農戶參與了制種,好多村民在田里務工都有100至120元一天,現在大家都對種糧很有信心。”
橫峰縣將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列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大戶+群眾”的發展模式,強化謀劃部署、集聚要素資源、出臺扶持政策、加快科技創新,不斷提升水稻良種化水平和種源供給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只要天氣好,制一季種相當于種兩三季水稻,是種植普通水稻收益的幾倍。”蔣水生是葛源鎮黃溪村的水稻制種大戶,從種植普通水稻轉變為從事水稻制種,已流轉農田85畝,專門從事水稻制種。橫峰縣積極推動水稻制種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質化”發展,已吸引5家制種企業、280多位制種戶參與制種產業,2022年全縣制種稻產值可達6500萬元。
從村干部挨家挨戶上門宣傳,到農戶主動要求栽種,一粒粒“稻種”變成了村民發家致富的“金種”。
專注制種 匠心謀發展
橫峰縣依托興安種業公司等制種農業龍頭企業,為制種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在興安種業公司技術團隊的基礎上,聚合縣鄉現有農技人員,成立制種技術指導服務組,確保每個鄉鎮都有一名制種技術服務員,并給予專門的技術培訓補助。在此基礎上,該縣還與國家水稻研究所、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戰略合作,為橫峰水稻制種產業注入科技創新的“活水”,全力推進橫峰水稻制種產業向優質化、高端化邁進。
橫峰制種業經過十幾年的推廣,催生了一批種植大戶,今年全縣50畝以上制種大戶已經達到300余戶。農業機械普及程度也不斷提高,糧食機收率達90%以上,大大提高了糧食生產效率。“我去年育種畝均純收入達到1500元左右,經濟效益還是很可觀的。”葛源鎮黃溪村制種大戶蔣水生說。
國以糧為本,糧以種為先。伴著國家糧食安全、“打好種業翻身仗”戰略部署的實施,種業發展迎來了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春天。橫峰縣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統攬,逐夢種業強縣目標,擔負糧食安全時代使命,牢牢把握打好種業翻身仗、實施種業提升行動歷史機遇,把推動雜交水稻制種產業興旺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闊步在種業發展道路上促轉型、闖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