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自然資源局、縣財政局、縣生態環境局、縣發改委、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縣水利局、縣農業農村局:
為加快推進全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生態紅線評估調整工作,經請示周文斌副縣長同意,擬成立橫峰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生態紅線評估調整工作小組。縣林業局結合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生態紅線評估工作有關要求,草擬了《關于成立橫峰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生態紅線評估調整工作小組的通知》(征求意見稿),請結合工作實際認真研究,于4月4日前將工作小組人員名單和成員單位主要工作職責修改意見加蓋公章反饋至縣林業局規劃設計隊。
特此函告!
聯系人:孔小卿
電子郵箱::hflyj2303@163.com
附件:關于成立橫峰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生態紅線評估調整工作小組的通知(征求意見稿)
橫峰縣林業局
2020年4月2日
關于印發《橫峰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實施方案》和《關于成立橫峰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生態紅線
評估調整工作小組的通知》的通知
(征求意見稿)
相關單位及鄉鎮:
經研究決定,現將《橫峰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實施方案》、《關于成立橫峰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生態紅線評估調整工作小組的通知》印發給你們,請按照工作責任分工,結合實際要求,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附件:1、橫峰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實施方案
2、關于成立橫峰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生態紅線評估調整工作小組的通知
橫峰縣林業局
2020年4月2日
橫峰縣林業局辦公室 2020年4月2日印發
附件一
橫峰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的通知>》、《自然資源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做好自然保護區范圍及功能分區優化調整前期有關工作的函>》、《江西省自然資源廳、江西省林業局<關于做好全省自然保護區調整和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按照國家、省市有關工作部署要求,按時、保質、保量的完成本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任務。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以保護自然、服務人民、永續發展為目標,理順管理體制,建立分類科學、布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確保全縣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得到系統性保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為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打造“幸福新橫峰”提供生態支撐。
二、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保護優先。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做到應保盡保,確保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二是堅持退補平衡。各地在整合優化過程中調入調出的自然保護地面積要按生態價值相近進行“退一補一”,并在縣區行政區域范圍內完成退補平衡,確??h域范圍內自然保護地面積不減少、功能不降低。
三是堅持保護級別和強度相結合。整合優化按照同級別服從保護強度優先、低級別服從高級別優先的原則。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強度高于自然公園,國務院審批的保護地高于部門授牌的保護地;不同級別的,低級別整合到高級別保護地。
四是堅持依法依規。整合優化過程中,自然保護地的范圍和功能分區調整、撤銷、晉升等均要嚴格按照自然保護地相關的法規規定,依法依規履行審批程序,不得擅自調整、撤銷。
五是堅持一地一牌一機構。明確整合優化后每個保護地保留唯一類型和功能定位,建立健全統一規范的管理機構,推動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與保護事業相適應。自然公園名稱統一規范為“風景、森林、濕地、地質等”自然公園。
三、總體目標
全面完成全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推動各類自然保護地科學設置,合理布局,建立保護功能完備、健康穩定高效的自然生態系統,建成中國特色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筑牢基石,為建設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幸福新橫峰奠定生態根基。
四、工作任務
(一)明確自然保護地預案編制單位和整合優化范圍
根據上級要求該項工作由林業部門負責牽頭,時間緊,質量要求高,為確保按時按質的做好這項工作,聘請具有資質的第三方負責這次編制任務。納入此次整合優化的有縣有葛源風景名勝區3100公頃(省級保護地),國家岑山森林公園995公頃(國家級保護地),岑港河國家濕地公園304公頃(國家級保護地),興安省級森林公園88.7公頃(省級保護地)。涉及的部門和單位有自然資源局、住建局、文廣新局、葛源鎮、岑陽鎮、龍門鄉、姚家鄉、蓮荷鄉、興安管委會、紅橋場等單位。
(二)開展自然保護地和縣域資源摸底調查
1、自然保護地基礎資料收集。各地要收集各類自然保護地的名稱、類型、級別、批復文件、面積、功能分區和邊界范圍(2000坐標系)、管理機構人員、總體規劃、科考報告和主要保護對象與空間分布、風景資源、文化資源、地質遺跡等資料,同時也要摸清全面摸清保護地內城鎮建成區、永久基本農田、礦業權、開發區、村莊和人口、能源、交通、水利水電、工業建設、旅游開發設施及其它違法違規問題等分布情況及面積,收集的基礎材料要詳實可靠。
2、縣域資源摸底調查。在縣域內開展以國土三調、林業二調為基礎的資源摸底調查。要查清區域內人工集體商品林、生態公益林、天然林分布位置、面積;同時全面調查評估區域內尚未納入自然保護地范圍內的重要生態系統、自然遺跡、野生動植物棲息生境和自然景觀,包括分布、面積及保護價值等。
3、空間數據梳理評估。依托國土三調、林業二調(2019)、“三區三線”及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重大產業發展規劃等成果資料,將這些數據與自然保護地邊界范圍數據進行疊加,切實摸清與自然保護地的交叉重疊、相鄰相連、“一地多牌”等問題情況,做到自然保護地和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機銜接。
(三)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
1、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邊界范圍。結合摸底調查數據,對接“三區三線”, 針對自然保護地內存在的開發區、建制鎮、村莊、民生設施、基本農田、人工集體商品林、礦業權、水利水電和違法違規等歷史遺留問題,可以開展自然保護地邊界調整工作,進一步優化國土空間布局,為橫峰高質量發展預留足夠空間。
2、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功能分區。嚴格落實“三區變兩區”,原自然保護區三區管控調整按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管控,自然公園原則上按一般控制區管理。自然保護區原核心區和原緩沖區有以下情況可調整為一般控制區,如自然保護區設立之前就存在的合法水利水電等設施;歷史文化名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重要人文景觀合法建筑。自然保護區原實驗區內無人為活動且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區域,特別是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分布的關鍵區域、生態廊道的重要節點、重要自然遺跡等,也應轉為核心保護區。
3、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空間布局。對交叉重疊、相鄰相連的自然屬性、生態價值和管理目標一致的自然保護地進行歸并整合,對區域內存在管理目標、自然景觀和文化資源等差異大的可通過科學評估整合為不同的自然保護地。國家、省級自然保護區與其他自然保護地交叉重疊時,保留國家、省級自然保護區,無明確保護對象、無重要保護價值的省級自然保護區經科學評估后可轉為自然公園。市縣級自然保護區經科學評估后可晉升省級自然保護區,確無法實際落地、無明確保護對象、無重要保護價值的,可轉為自然公園或不再保留。
4、確保自然保護地保有量。各地在整合優化過程中要實事求是,按照“退補平衡”的原則,對調出的自然保護地要進行分析研判、科學評估,嚴禁借整合優化之名把重要的生態功能和脆弱的生態系統調出來,更不能出現為違法違規行為洗地,以調代改;對調入自然保護地的要按照生態價值相近進行統籌平衡,優先安排在與保護地相鄰的生態紅線、公益林、天然林范圍內,確??h域范圍內自然保護地完整性和保有量。
(四)編制完成縣級預案
組織專家團隊對提出的自然保護區調整、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初步方案進行審核評估,并廣泛征求各級政府及社會意見,形成縣級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經縣政府審核同意報市自然資源局和市林業局審核評估,再經市政府同意上報至省自然資源廳和省林業局審核。
(五)修訂完善縣級預案
根據省局專家審核提出的相關修改意見,縣不斷修訂完善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同時做好整合優化的本底資源、整合過程、圖件資料等佐證材料的匯編工作。
五、進度安排
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一定要倒排時間,搶抓進度,有序推進。具體階段安排如下:
(一)前期準備工作階段(3月16日-3月31日)
研究制定整合優化工作方案,成立工作領導小組,落實工作任務分工,組建技術專家團隊,開展前期資料收集工作。
(二)調查摸底工作階段(4月1日-4月15日)
抽調技術骨干,全力以赴協助技術專家團隊,完成轄區內自然保護地本底資源調查。
(三)縣級成果編制階段(4月16日-4月30日)
組織編制預案文本、圖件、表格,初步形成縣級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經縣政府審查同意,主要領導簽字蓋章后報市自然資源局、市林業局審核評估。
六、保障措施
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作為今年全省高質量發展、林長制工作考核考評的一項重要內容。強化保障措施,狠抓工作落實,確保如期保質完成整合優化工作任務。
1、強化組織領導。要成立以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各職能部門為成員單位的整合優化工作小組。同時要聘請專業技術團隊,抽調林業調查技術骨干組建技術專班,積極開展本底調查,編制整合優化預案等。
2、強化經費保障。現將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的調查摸底、預案編制、專家評審等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切實保障整合優化工作順利開展。
3、強化協同配合。林業部門要主動對接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發改、住建、水利、農業等相關職能部門,建立協調機制,明確責任分工,細化工作舉措,統籌協調,加快整合優化工作進度。
4、強化宣傳引導。整合優化工作是一項打基礎、管長遠的重大改革,事關區域發展、群眾利益的重大事項,做好政策宣傳,把控局面穩定,穩步推進整合優化工作;同時要及時總結工作經驗,樹立先進典型,為打造“幸福新橫峰”營造良好氛圍。
附件二
關于成立橫峰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生態紅線評估調整工作小組的通知
相關單位及鄉鎮:
為切實強化組織領導,加快推進全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生態紅線評估調整工作,經縣政府同意,決定成立橫峰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生態紅線評估調整工作小組。具體人員名單和工作職責如下:
組 長:周文斌 副縣長
副組長:徐志強 縣政府辦主任
李賢軍 縣自然資源局局長
寧 文 縣林業局局長
成 員:張云豹 縣林業局副局長
駱 飛 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
姜榮璋 鄉鎮財政管理局局長
黃 瑋 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
王有德 縣發改委副主任
徐成旺 縣住建局副局長
王藤璋 縣水利局副局長
夏懷興 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工作小組負責重大事項決策、落實整合優化資金和協調跨鄉鎮的自然保護地整合工作。工作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林業局,張云豹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鄭禮良為副主任,負責工作小組日常工作。各成員單位職責如下:
縣林業局:負責全縣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統籌協調工作,制定全縣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工作方案、配合省、市林業局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編制、審查、報送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預案成果資料等工作。
縣自然資源局:主要負責督促指導各地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生態紅線套合銜接等工作,協助收集提供“三調”成果資料、探礦采礦點位分布的基礎材料、矢量圖件等工作。
縣財政局:負責將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縣級所需資金列入部門預算予以保障。
縣生態環境局:負責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相關監管工作和督促指導各地整合優化等工作。
縣發改委:負責主體功能區規劃、全縣重大項目與自然保護地的銜接協調。
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負責指導整合優化工作和收集提供風景名勝區的批復文件、總體規劃、資源調查和邊界范圍、功能分區矢量圖件等資料工作。
縣水利局:負責指導整合優化工作和收集提供水利風景區的批復文件、總體規劃、資源調查和邊界范圍、功能分區矢量圖件等資料工作。
縣農業農村局:負責指導整合優化工作和收集自然保護區的批復文件、總體規劃、資源調查和邊界范圍、功能分區矢量圖件等資料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