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源鎮簡介
葛源鎮位于橫峰縣北懷玉山余脈磨盤山盆地中,距縣城35公里。東接上饒縣,西接弋陽縣,北枕德興市。因漫山遍野生長著野葛,又處溪水源頭而得名。全鎮轄8個村委會、1個林場、1個社區,75個自然村,(鎮外三個移民村:富源新村、蓮花新村、銀珠亭新村)9435戶,3.17萬人,鎮域面積1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萬畝,其中水田1.5萬畝;林地12.9萬畝;為全國重點鎮、江西省200個重點建制鎮之一。先后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江西省魅力鄉鎮”“江西省生態鄉鎮”“國家衛生鄉鎮”,2018年選為全省30個經濟發達鎮行政體制改革試點鎮之一;同年被評為全省7個農業產業強鎮(葛產業);2019年被評為國內第五、全省唯一的“暗夜星空保護地”,2020年“中華暗夜星空保護地-葛源”入選世界暗夜保護地名錄,同年成為上饒市美麗集鎮建設試點鄉鎮;2023“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江西省第三批生態園林城市(鎮)”、“江西2023年省級地名文化遺產名單”。
葛源既是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鎮,也是底蘊深厚的“紅色省會”。隋末唐初,蘇、馮二姓定居在溪水源頭,公元629年玉山縣大橫塘祠堂基鄭姓遷徙于此,至宋代,葛源就已成為繁榮的山區集鎮,素有“小小橫峰縣,大大葛源鎮”之說。至今仍然保留著山區古老村鎮的風韻,土墻、瓦頂、禾基、走廊、拖步、天井構成了獨特的農舍房屋造型。全鎮現有三條古街道,建于清末民初,完整保留了清末民初時期的集市商埠特色,有白石書院舊址、萬年戲臺、石拱橋等歷史文化景觀,2014年獲評“江西十大文化古鎮”;紅色方面:與井岡山、瑞金等革命根據地齊名成為全國六大革命根據地之一,現存眾多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址,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中共閩浙贛機關舊址,由中共閩浙贛省委舊址、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閩浙贛省軍區司令部舊址、紅軍第五分校舊址、紅軍操場舊址、四部一會舊址6部分組成;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0余處,其中列寧公園是方志敏同志于1931年春創建的,是中國共產黨第一個屬于人民自己的公園。
葛源既是物產豐富的特色小鎮,也是發展迅速的農業強鎮。隋末唐初,葛源就有加工葛粉的歷史,明、清兩朝葛源葛粉被作為貢品貢奉朝廷,因此被譽為“中國葛之鄉”和中國葛根原產地。葛源豆腐因其制作工藝傳統、獨特,加之葛源水質優良,被譽為“葛源一絕”,葛源油炸果、麻子果、芋頭糖等特色小吃同樣聲名在外。同時,葛源蘊藏豐富的地下礦產資源,現已探明開采的有鉭、鈮、鎢、鋅、錫,特別是位于楓林松樹崗的鉭礦,經勘探,儲量為“亞洲第一”,儲值超過500億。除了豐富的稀有金屬礦藏資源外,還有螢石、花崗巖、釷石、鋯石、透閃石、石煤等各式各樣的晶質礦;農業方面,我們積極推進“紅色農旅示范帶”建設,大力發展“葛業、制種業、油茶業”等主導產業,全鎮種植雜交水稻制種8000余畝,新造高產油茶2500畝,油茶低產林改造3000余畝,千畝辣椒基地和百畝高粱基地、芝麻基地等特色產業拔地而起,全鎮村級集體收入增速迅猛,種植戶人群和收入攀升,種植規模和效益均位居全縣前列,其中葛源村連續三年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的行政村。
葛源既是山清水秀的美麗小鎮,也是前景廣闊的旅游強鎮。境內遍布梯田、古道、古樹、古橋、卵石巷道等自然景觀,考坑羅漢松樹王樹齡達2800年,獲評江西省十大樹王;石橋湖口嶺的1200年香榧樹和千年紅豆杉,五里鋪500年“姐妹金桂”、300年“夫妻樹”,水嶺畈500年的紅豆杉群等成群古樹已成為葛源的生態名片;旅游方面,我們高標準編制葛源全域紅色文旅規劃,有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紅色旅游發展,對葛源全域紅色旅游進行策劃包裝,圍繞“吃住行游購娛”要素規劃精品路線,深挖“紅色省會、梯田花海、云頂風車、最美星空、峽谷秘境”等旅游資源,加速推進石橋村“百美村宿”項目,整體提升葛源國家4A級風景區核心區,持續擴大葛源紅色旅游影響力。星空賞月一日游、紅色圣地一日游、研學游、國慶帳篷露營節等活動,深受縣內外游客好評。
葛源既是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小鎮,也是社會和諧的幸福小鎮。大力推進“環境美、生活美、人文美、產業美、治理美”的美麗集鎮建設,完成對集鎮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農房建設等的提檔升級,融合“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麒麟府開發的建設穩步推進,全鎮改水率、改廁率均達100%,榮獲全市美麗集鎮建設試點先進。融。建立“定網格、定責任、定時間”長效保潔機制,垃圾日產日清,清運率達到100%。
葛源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緊扣“全省一流、全國知名鄉村振興示范鎮”目標,協調推動“紅、古、綠、夜”四色資源,戮力同心,務實篤行,銳意進取,為再創“第一等”工作做出“葛源答卷”。
